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子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九)|彭永康:高压领域的追光者——中国计量大学青年学者彭永康博士的攀登之路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8-26 】

校友寄语

沐木铎深恩,永怀赤子之心!愿学弟学妹:如“匠石运斤”,于毫厘铸匠心;效“百川赴海”,志存高远笃行。祝母校晴川:弦歌不辍,桃李芬芳;薪火相传,基业永昌!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校友 彭永康

 

校友简介:


彭永康,男,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现武汉晴川学院)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友,毕业时考取三峡大学研究生,后到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攻读博士。现就职于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担任硕士生导师。

在探索物质世界最精微电场与最磅礴放电能量的交汇地带,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年学者彭永康博士,正以其扎实的学术根基与锐利的创新锋芒,在量子电场测量与高压放电的科研前沿刻下自己的足迹。自2022年入职以来,这位90后硕士生导师便快速成长为高电压技术领域备受瞩目的新生力量。从武汉晴川学院985名校的淬炼彭永康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导师的跨越,其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

一、步履坚实:从晴川到钱塘江畔的学术攀登

回溯彭永康的学术之路,一条清晰而执着的上升轨迹徐徐展开。2010年,这位来自湖北农村的年轻人考入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武汉晴川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期间,他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韧性和对电气工程领域的执着追求,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通过半年系统复习,考取了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彭永康迎来了科研启蒙。在导师邓长征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初步接触科研项目、科学实验、科技论文及专利。这个年轻人为了获取精确实验数据,曾多次跟随邓长征教授前往中国电科院武汉分院接地实验室在复杂环境下开展风电杆塔接地装置相关实验,相关成果最终凝结为他的首篇核心论文硕士期间他还曾参与“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等竞赛及创业项目,最高获国家二等奖,2017年硕士毕业时,他已手握2篇中文核心论文,2项发明专利。汗水浇灌的成果,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的结晶。

2017年,凭借出色的科研潜力,彭永康叩开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博士大门师从高压绝缘与接地领域权威文习山教授在珞珈山的学术殿堂里,彭永康深度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从海南琼中山巅的疾风,到青藏路沿线的严寒,再到白鹤滩水电站的轰鸣,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年的项目淬炼让他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科研思维及科学认知。他经常回忆在珞珈讲坛上陈维江院士的一句话: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学术自信,做科研,我们不比任何人差,并以此自勉,最终他选择将“输电线路电晕放电及其化学反应”这一交叉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希望将电晕放电与低温等离子进行结合,让传统的高压气体放电技术与新兴的低温等离子技术进行结合,在基础科学的未知领域里画出一道彩虹经过3年不懈努力,最终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并发表了SCI论文3篇为这段攀登画上圆满句点。

二、科教双擎:在计量沃土上开拓高压新境

加入中国计量大学后,彭永康开启了教学科研双轨并进的新阶段。他深知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主讲《高电压技术》课程时,创造性地将高压放电微观机理的最新发现、前沿的量子传感技术进展等鲜活的科研成果,精心转化为启迪学生思维的课堂案例。通过“理论+实验+前沿”三维教学模式,让抽象的高压概念变得生动可感。

在科研方面,立足中国计量大学“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深厚底蕴延续了博士期间的研究脉络并积极拓展,结合中国计量大学的“老本行”,响应国家“量子度量衡”的号召,确立了量子电场测量与电晕放电相结合的科研方向。目前,彭永康主持及参与的在研科研项目总经费达500余万元,已形成高压放电与量子传感两大研究主线。

三、追光而行:以量子之“尺”丈量电场之“光”

对于未来征途,彭永康目光如炬,规划清晰。“下一步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量子传感技术在高压电场精确、原位、实时测量中的工程化应用。”高压科学与技术这片交织着无形却强大电场能量的领域里,彭永康博士正以特有的精准匠心与无畏探索,持续追逐着那道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牵引人类认知边界的“电场之光”,书写新时代的科研传奇。

彭永康的故事,不仅是一位青年学者锐意进取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国家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图谱:既扎根专业深度,又开拓跨学科视野;既能在基础研究中沉潜钻研,又善于推动成果转化。从普通本科生到学术带头人,他的每一步都印证着持续奋斗的力量。他的科研信念朴素而有力:探索未知如同在黑暗中追光,重要的是永葆好奇心与坚持的勇气。他的追光之旅,未完待续,光芒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