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武汉晴川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丁坚勇、实验室中心主任张帆与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控事业部市场总监高健,共赴国网荆门供电公司皮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交流,三方就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达成多项共识。
劳模工作室展现创新硬实力。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湖北电力电网检修领军人物,皮志勇工程师带领团队深耕继电保护领域26年,累计取得56项科技创新成果。在参观过程中,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源网控保仿真实验平台”引发高度关注。该平台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创新性地实现了从传统电网到“源—网—控—保”新能源系统的全场景复现,可精准模拟无穷大系统、光伏/风电/储能等多元电源并网等复杂工况,实现发电、输电、变电全链路1∶1还原,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共议行业变革下的人才新标准。在专题研讨环节,三方聚焦“双碳”目标下的技术挑战展开深度对话。大家一致认为,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40%,传统继电保护体系正面临重构,亟需培养兼具一次系统认知与二次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武汉晴川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丁坚勇院长现场分享了“校企协同”育人经验:“我院确立了‘一个中心、二率导向、三合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已向四方继保等龙头企业输送继保人才47名。”四方继保市场总监高健对此表示认可,并承诺将持续深化校企在师资培养、实验室共建等领域的合作。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此次交流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稳定控制”技术攻关、共建“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志勇工程师强调:“期待通过三方合力,培育更多能扎根现场、勇攀技术高峰的新时代电力工匠,为行业持续输送人才。”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后续将组织骨干教师赴该工作室开展专项研修,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此次交流活动为破解新型电力系统人才短缺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也为学院教学与研究明确了新的方向,为教育创新树立了实践样本。